随着新学期的到来,上海虹口区的中小学生们将以全新的方式走入课堂——他们将走出教室,前往郵政博物館的历史邮路,科技馆的互动实验室等场馆,探索丰富的内容。近日,虹口区教育局正式发布了《虹口区中小学场馆课程建设指南》,为未来的创新教育铺就了新正轨。
这份指南的意义,远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它系统性地规划了市区两级的场馆教育资源,将文化、科技与历史场馆的丰富内容转变为生动的“立体教科书”。它鼓励学生在“无边界课堂”中,领略教育的魅力,实现知识的动态学习,让学习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深入政府、历史和科学的实际应用。
在复兴实验中学的开学首课上,上演了一场生动的《光荣之城》情景剧表演,其中学生们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才华,也在历史的脉络中感受到来自家乡的自豪。这一活动的历史老师透露,过去的场馆课程多是走马观花,但现在,带着问题前往,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让知识在行走中变得活泼与生动。
有专家担心,如何避免场馆课程沦为“春游式学习”的问题。这正是《指南》中提出的积极整合市区优质资源的出发点,开展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上云端”的多样化形式,依托学科内在的关联性,实现课程的深度融合。不仅如此,《指南》还明确提出了有效的反馈与评价机制,包括教师的相关评估与专业发展培训的建议。
作为实际的例子,上海历史博物馆推出了“博物致知——原来这就是博物馆!”系列课程,旨在通过校内课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博物馆的专业功能及教育价值。来自复兴实验中学的学生们参与了12次课程,内容涵盖展览设计、文物保护、创意设计等,极大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历史博物馆近日也启动了“文史讲解员”实践岗位,经过培训获得证书的小讲解员们将在博物馆内为更广泛的参观者提供专业的讲解。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历,更让他们体验到了什么是知识的分享与传播。
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孙磊表示,推进场馆课程的过程中,虹口区构建了“家校社”协同机制,力求通过多方合作形成合力。区教育局与文旅局联合组建“场馆教育联盟”,建立便捷的预约通道及安全保障预案,以保证学生在场馆学习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在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下,学校设立了“导师团”,这些专业导师将带领学生深入各类场馆,体验真实的文化学习。未来,虹口区还将开放课程资源库,鼓励家庭在周末进行延伸学习,进一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自2023年以来,虹口区已经与多家知名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科技馆、上海图书馆等,通过建设引导学生开拓眼界,为教育体系注入新活力。
除了发布《场馆课程建设指南》,虹口区还推出了《关于全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实施方案》,将进一步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纳入教育体系,打造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堂,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文化引领大思政课”新格局。
总之,虹口区中小学的这一场馆课程建设示范,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颠覆与创新,同时也展现了教育如何走进城市肌理,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历史和科学中,获取更为深刻的文化认知。在这样充满朝气的环境中,未来的学生将不再是教室里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活跃于各种场馆的积极探寻者,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