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中小学场馆课程建设指南发布!场馆课“走出去”“请进来”
栏目:中小学课程 发布时间:2025-02-19
 新学期,虹口区的中小学生将带着课本“穿梭”于邮政博物馆的历史邮路、科技馆的互动实验室……昨天,上海市复兴实验中学、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和上海市继光高级中学的

  新学期,虹口区的中小学生将带着课本“穿梭”于邮政博物馆的历史邮路、科技馆的互动实验室……昨天,上海市复兴实验中学、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和上海市继光高级中学的开学第一课搬进了上海历史博物馆。活动中,虹口区教育局发布了《虹口区中小学场馆课程建设指南》,系统性规划市区两级场馆教育资源,将文化、科技、历史场馆转化为“立体教科书”,打造“无边界课堂”。这场教育“破圈”行动,让学习从教室延伸到城市肌理,知识在行走中“活”了起来。

  “过去带学生去场馆多是走马观花,现在要带着问题去、带着成果回。”复兴实验中学的历史老师说。如何避免场馆课程沦为“春游式学习”?场馆课程《指南》积极整合市区优质资源,开展合作共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上云端”等各种方式,以学科内在联系为轴实现课程融合。不仅如此,《指南》还提供了有效的反馈与评价机制、教师的相关评估与专业发展培训等内容建议。

  上海历史博物馆就已通过“博物致知——原来这就是博物馆!”系列馆校课程入校,为复兴实验的学生们带去了12次博物馆学相关课程,内容包括展览设计、文物保护、文创设计、策展故事、文物修复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博物馆的专业功能与学习教育价值。昨天,上海历史博物馆“文史讲解员”实践岗位正式启动,获得“文史讲解员”证书的小讲解员们将持证上岗。

  “教育不是孤岛,城市本身就是最好的课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孙磊透露,推进场馆课程的过程中,虹口区同步构建起“家校社”协同机制。区教育局联合文旅局等组成“场馆教育联盟”,建立预约绿色通道与安全保障预案。各校还有“导师团”,专业导师带着学生行走于各类场馆间。未来,课程资源库也将开放,鼓励家庭利用周末进行延伸学习。

  据介绍,自2023年以来,虹口区先后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科技馆、上海图书馆等市级各方优质社会资源建立合作,此次除了发布场馆建设指南外,还发布了《虹口区关于全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实施方案》,未来将进一步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纳入教育体系,打造生动鲜活的历史课堂,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文化引领大思政课”新格局。